引入前宝马高管 捷尼赛思有望触底反弹吗

社会动态2022-05-22 13:13:29
最佳答案 5 月 16 日,捷尼赛思任命田胜为捷尼赛思汽车销售(上海)有限公司副总裁,负责捷尼赛思在华销售、网络及服务业务的运营。这是继去年4月

5 月 16 日,捷尼赛思任命田胜为捷尼赛思汽车销售(上海)有限公司副总裁,负责捷尼赛思在华销售、网络及服务业务的运营。这是继去年4月2日品牌发布后,捷尼赛思的又一个大动作。

汽车信息网5月20日讯 5 月 16 日,捷尼赛思任命田胜为捷尼赛思汽车销售(上海)有限公司副总裁,负责捷尼赛思在华销售、网络及服务业务的运营。这是继去年4月2日品牌发布后,捷尼赛思的又一个大动作。

品牌发布一年且已引入三款新车型,但定位豪华品牌的捷尼赛思在华发展的并不顺利,以直营的售卖模式销量惨淡。据新车交强险购买公布数据显示,2022年一季度捷尼赛思在华销量为298辆,不足300辆。目前在售的三款车型的销量成绩分别为:捷尼赛思GV80为86辆,捷尼赛思G70为42辆,捷尼赛思G80为170辆。

这样的数据表现,对于一个运营一年的新品牌来说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,为此捷尼赛思挖来田胜来改变现状。

或将颠覆现有直营模式

翻开田胜的履历可以看到,在加入捷尼赛思之前,田胜有着20年的汽车行业工作经验,不仅在宝马这样的大品牌做过,还在正通汽车这样的上市经销商集团担任高管。在宝马期间,田胜曾负责包括战略规划,销售运营和经销商发展在内的多个核心业务领域,并于之后出任西区副总裁,负责宝马西区的所有业务运营。

之后在正通汽车任首席运营官,全面负责公司旗下豪华品牌包括保时捷、奔驰、宝马和奥迪品牌等经销商运营业务。

不过,捷尼赛思目前采用的是与造车新势力们一样的直营模式,包括建立捷尼赛思之家和捷尼赛思中心等。而从田胜的履历来看,他的经验着重于传统的经销商销售模式。由此不难看出,销量惨淡的捷尼赛思有可能改变现有的直营模式,引入代理商销售模式。但以现在这个销量数字预计,吸引经销商加盟也是难上加难。

捷尼赛思难以撑起豪华品牌大旗

或许一年前,捷尼赛思还是信心满满的,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引入了包括轿车和SUV在内的三款新车型,进击市场的速度不可谓不快。但定位豪华品牌,还是要有一定的品牌差异化、知名度和美誉度。显然这三方面,捷尼赛思都不具备。

首先,在品牌差异化的塑造上,没有看到捷尼赛思真正有竞争力的东西,尽管豪华车市场很大,并且整体上形势一片大好,除了BBA之外,雷克萨斯、凯迪拉克、沃尔沃、林肯等品牌也都发展的不错,但这些品牌在市场中都有鲜明的品牌标签。

而在捷尼赛思上看不到这样的标签,如果对标造车新势力如蔚来、理想等,同样也是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杀手锏,像蔚来靠极致的车主服务,理想靠超大空间、超豪华、高性价比的产品等。

另外,在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,捷尼赛思同样没有任何优势。从劳恩斯、捷恩斯到捷尼赛思,可以说“二进宫”的捷尼赛思将曾经仅有的一点知名度也消耗没了。

在产品方面,G70、G80和GV80定价在25-62万的价格区间,直接对标BBA车型,但三款车看不到太强的产品竞争力,唯一可说的可能是免费保养,但随着电动车时代的加速推进,这个优势也将逐渐失去。

在网络建设方面,捷尼赛思的直营模式推进缓慢,一年的时间仅在上海、成都、南京、杭州、广州等五个城市建立直营店,而像北京、深圳等都没有建店,或许是建店成本高昂,而销量难以支撑的原因。

捷尼赛思未来要靠电动车?

目前,在国内市场,“二进宫”品牌最终又再次以失败收场的很多,包括菲亚特、雷诺等,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,比如林肯。

对于捷尼赛思来说,面对季度销量几百台的数据,再次回归可以用出师不利来形容,同时又叠加了疫情、芯片等外在因素影响,这对于一个新品牌的发展来说是雪上加霜。

但品牌发展的核心还是要靠产品实力,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,在盛大的宣传攻势也不能维持长久发展。同时还要是顺势而为,在中国市场普遍发展新能源的大背景下,还拿油车冲锋显然也是不明智的。

正如某位资深汽车行业评论员对于英菲尼迪现状的评价,原因在于其产品的亮点相对比较少,没有获得核心消费群体的认同。而目前来看,捷尼赛思品牌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。

可以看到,无论是奔驰、宝马还是奥迪,都在双线推进,燃油车和电动车共同发展。而新产品储备不足的豪华品牌正逐渐被市场边缘化,比如英菲尼迪、讴歌。

当然,在去年捷尼赛思也发布了电气化的相关规划,将在2025年后全面进入电气化时代,也就是说,2025年后捷尼赛思将不再推出燃油车产品。另外,到2030年,捷尼赛思将推出8款零排放产品,预计全球销量每年将达到40万辆。到2035年,计划实现碳中和。

并已推出G80纯电版以及GV60两款纯电车型,但并未迅速引入中国市场。由此可以预计的是,如果捷尼赛思不尽快调整发展战略,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,光靠空喊出的定位豪华,换个有豪华品牌经验的高管显然还是不够的,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,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,进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才是出路!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