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动态 >内容

无4S店、无零件维修 无保养兑现 观致已成“三无”车企

动态2022-05-19 15:16:39
最佳答案日前,山东省汽车流通协会发布公告,称协会消费维权工作站接到多起济南市观致车主售后无4S店维修保养的投诉。经协会调查,目前济南市4家宝

日前,山东省汽车流通协会发布公告,称协会消费维权工作站接到多起济南市观致车主售后无4S店维修保养的投诉。经协会调查,目前济南市4家宝能观致汽车直营店都已经停业,厂方服务电话也已经注销。

汽车信息网5月13日讯 观致汽车的售后问题在被“消费警示”后,集中爆发出来。

日前,山东省汽车流通协会发布公告,称协会消费维权工作站接到多起济南市观致车主售后无4S店维修保养的投诉。经协会调查,目前济南市4家宝能观致汽车直营店都已经停业,厂方服务电话也已经注销。

为此,该协会向观致品牌所属的宝能集团总部所在地“深圳市罗湖区宝安北路2088号”邮寄发送问询函,但因人去楼空信函被退回。同时,经多方了解,宝能汽车出现严重经营问题,致使观致车主合法消费权益无法得到保障,该协会将宝能观致汽车品牌列入了消费黑名单,并发出消费警示:谨慎购买宝能观致品牌汽车。

对此,宝能方面回应称:“原来的总部正在装修,‘人去楼空’是个误会。目前,宝能集团总部已由深业物流大厦搬至深圳宝能中心。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该回应仅对“人去楼空”进行了解释,并没有否认消费者所反映的无4S店维修保养问题。

早已埋下的隐患

资料显示,2007年,奇瑞与以色列集团合作成立了观致汽车,是国内最早的一批高端品牌,为此,奇瑞在观致身上也投入了很多资源,发布了观致3、观致3五门版、观致3都市SUV、观致5 SUV及观致3 GT等多款车型。但进入市场后,观致却没有太多水花,甚至2014年-2016年的三年间,其亏损分别达到了22亿元、25亿元、19亿元。

巨大的亏损下,奇瑞萌生了退意。2017年底,宝能集团以66.3亿元收购观致汽车51%的股份,成为控股股东。2019年1月,宝能集团再度以15.6亿元收购观致汽车12%的股份,持股比例增至63%。

迎来新股东的观致却并没有迎来新的结局。宝能接手观致后,在3年内连续投入300亿元,高管团队经历了3次大洗牌,但产品却也经历了3年的沉寂,新车进展陷入停滞。

直到2020年9月,其进入宝能时代后的首款车型-观致7才正式上市。但当时的汽车行业,受到了疫情及经济形势的双重冲击,在此背景下,宝能依旧选择大面积扩张。彼时宝能的计划是,预计在 2021 年年初,发展至 1000 家直营店,全面建成覆盖全国 240 多个城市的直营服务体系。

不过,据相关人士透露,宝能汽车的直营门店并不能完全称之为直营店,因为大多数门店的面积只有 100、200㎡。从严格意义上来看,这些门店更多的是扮演一个 " 展厅 " 的角色,这意味着大多数直营门店并没有完整的配套设施,例如缺少售后。

这也为之后观致无法提供维修服务埋下了隐患。

维修无门坑苦车主

事实上,去年6月以来,宝能就已经遇到了资金周转困难。据中炬高新今年1月披露的信息,截至2021年12月末,宝能集团有息负债合计为1918亿元(包含银行贷款、信托贷款、理财产品及发行的公司债券),对外担保余额308亿元。

在巨额的负债下,不仅是观致,就连宝能也已行至末路。

“工厂已经停产了,宝能观致汽车欠了供应商的钱,零部件的供应商都停止供货了,所以一旦买了观致的车,如果发生了意外,车的维修时间将会非常漫长。”去年7月,就有知情人士透露,观致门店开始拆试驾车的零件去给客户维修,一旦发生小事故少则修半年。

而到了如今,观致的门店除北京外,全国大部分城市的门店均已关停。不仅如此,据观致官网显示的信息,其仅剩的北京4S店也已全部改名。

“汽扯扒谈”根据官网上显示的信息,在拨打了一家位于丰台区的售后网点的电话后了解到,该网点已改为雷诺4S店,其工作人员表示,“4、5年前我们就不卖观致了。”

而官网上显示的9家经销商,也要么关门,要么已更换销售其他品牌车型,要么仅提供保养服务却无法提供配件和维修服务。“店内也无法联系到厂家订购配件,如果车主要修车,店内只能到市场上寻找货源。” 该工作人员称,在市场上采购配件需要车主自行付费进行维修,如果更换原厂配件,维修价格较高。

目前,投诉平台上关于观致“没有维修网点、发生故障4S店无法解决、出现故障无服务店无配件维修、4S店倒闭导致赠送的保养无法兑现”等问题的投诉量不断增加,观致也正式被挂上了“三无”的标签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几乎没有网点,也没有售后服务的情况下,观致官网依旧正常运转,且有观致7、观致5S、观致5S暗夜英雄版、观致3四款在售车型,官方微信公众号也在正常更新。但无论如何,不尽快解决售后服务,观致也将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列入消费“黑名单”。

事实上,当下汽车赛道愈发火热,跨界造车已成为业界常态,与此同时,如宝能般跨界造车却又“野蛮”退出,只留下“一地鸡毛”的车企也不在少数。此时,车主权益如何保障,或许才是行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